当前时间是:站内搜索:
中心新闻字体:【
“核酸检测”:筑起输血安全的防火墙
 

作者:赵轶伦 何成涛   来源: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发布时间:2012-08-13 11:06   点击率:3791

    众所周知,输血传播疾病以病毒传染疾病为主。在我国,乙肝、丙肝和艾滋等传染病的输血传播风险一直是最为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 正常人群中乙肝阳性率高达10% ,丙肝阳性率虽在3%左右但其慢性化率高达85%, 其中20%的患者易发展为肝硬化,而艾滋在我国发展速度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的传播也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 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及治愈方法。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血液中心在血液检测上是如何把关的呢?

   缩短“窗口期”, 让乙肝、丙肝、艾滋提前“现形”

    自1993年卫生部颁布《血站基本标准》以来,血站对所有采集的血液都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CV(丙肝病毒抗体)和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试剂质量的不断提高,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已逐渐降低,但“窗口期”、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等因素依然会造成血液标本中HBV、HCV和HIV的漏检,其中“窗口期”漏检是当前影响血液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的最大的瓶颈。“窗口期”是指从人体感染病毒至外周血液中可以检测出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之间的这段时间。如果检测的时间恰逢在“窗口期”内,就有可能会因为抗原抗体未检测到而造成漏检。研究显示,90%以上HBV和HIV的传播风险及75%以上HCV的传播风险都来自“窗口期”病毒感染。

    因此,单纯靠血清学检测抗原或抗体已经不能有效地保障血液安全。近年来,高度敏感、特异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NAT) 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于血液筛检。NAT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因敏感性高,不受个体免疫反应差异影响,可检出标本中极微量的核酸。NAT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特殊试剂起作用,让病毒的核酸大量增加,从而更容易且更早被发现。之前我们所用的血清学的方法是寻找抗原、抗体标志物,相当于在草丛中寻找一根针,而核酸是先把一根针变成一堆针,找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无需等到出现抗体。更重要的是,核酸检测可将HBV、HCV和HIV的酶联免疫检测“窗口期”由原来的45天、72天和22天左右缩短大约25天、60天 和12天左右,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风险,保障了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试点开展,“双管其下”保障输血安全

    今年卫生部印发的 《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加强无偿献血队伍建设”,并强调“强化血液安全管理,推进核酸检测工作”。作为全国核酸检测的试点单位,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已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开展了部分血液样本的核酸筛查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出台了检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并顺利通过验收,建立了标准操作程序,为南京市民用血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核酸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与常规血清学方法“双管齐下”,将进一步降低病毒在“窗口期”传播的风险,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为保护患者的用血安全、合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