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是:站内搜索:
血液知识字体:【
血液制品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老杜说单采血浆   来源:输血协会   发布时间:2018-02-27 10:14   点击率:10673


    采集更多血浆、加工更多血浆制品、挽救和改善更多生命,早日实现自给自足。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单采血浆和血液制品事业的新要求。老杜学习笔记——血液制品事业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  1938年,曾在西班牙内战中创立全球第一个战地血库的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加入中国抗日斗争,为八路军带来了输血技术。为了解决血液供给问题,他倡议建立了群众性的“献血预备队”,把数千份救命的血液送上前线,挽救了大量八路军伤员的生命。


 
    1941年,全球第一批血液制品——50瓶人血白蛋白——从哈佛大学运到夏威夷,在挽救“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伤员生命的医疗救援中“一战成名”。于是,从后方献血者采集全血,在实验室里分离出血浆(当时还没有单采血浆技术),用工业方法从血浆中提取白蛋白,这种创新的组织方法和革命性的输血技术进步,一举解决了前线输血救伤的难题——全血不能长期储存和远距离运输,液体血浆容易污染等,让白蛋白成为重要的战争物资,挽救了许多反法西斯伤员的生命。
    1966年,位于天津的中国输血研究所突破欧美技术封锁,开始自主研究血浆加工技术。
    1979年,能够大量采集血浆的新一代成分采血技术——单采血浆术——引入我国,为中国血液制品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1980年起,卫生部下属的北京、上海、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输血研究所等单位陆续组建血液制品车间,开始规模化生产人血白蛋白……
    经过30余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高速发展,2016年中国218个单采血浆站共采集7172吨血浆,排名世界第二;28个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共加工血浆6212吨,制造了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简称静丙)、乙肝/狂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等三大类11个品种合计3878.8万瓶血液制品。

    在重大手术、创伤急救、罕见病治疗等日常医疗活动中,在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天津港爆炸等灾害、灾难和事故的救援行动中,在非典、甲流和手足口病等突发恶性流行病防治工作中,血液制品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论坛、金砖国家会议等大型活动和重要国际会议的保障工作中,血液制品均被列为重要的储备物资。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血液制品每时每刻都在挽救生命、预防疾病和改善特殊人群生命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回顾我国献血、输血和血液制品的成长历程,有助于重拾血液制品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挽救和改善生命,这是血液制品事业的初心。
    ——采集更多血浆,提取更多、更好的血液制品,挽救和改善更多生命,这是血液制品事业的使命。
    
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充足的血液制品为保障。因此,血液制品事业的初心和使命,与党中央提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高度一致的,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高度一致的。
    3、 我国的血浆采集量已增长至全球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血液制品的供给水平(衡量指标“千人口用量”)却很低。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        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使得血液制品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供给增长乏力的矛盾与日俱增。 
    2016年,我国60%左右的人血白蛋白要靠美国血浆源的进口人血白蛋白来维持,即便如此,我国“千人口白蛋白用量”才仅为美国的一半;凝血因子供给水平仅为世界血友联盟所定“及格线”的七分之一,77.7%的血友病患者因此反复出血而致残;静丙的供给水平仅为美、加、澳大利亚等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如今,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国血液制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将更加严峻。
    
以血友病治疗为例,我国血友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已从十几年前的追求“不死”,逐渐提高到了追求“不疼”甚至“不残”,与之对应的是凝血因子供给量必须实现二十倍甚至三十倍的增长。不久前,我国启动了制定罕见病定义和罕见病登记工作,这意味着静丙的需求必将大幅增长,因为静丙已知的200多种适应症绝大多数为罕见病。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血液制品需要,必须有足够的血浆。
    ——维持目前白蛋白供给水平,不靠美国,每年需要1.4万吨血浆。
    ——增加凝血因子供给,对血友病进行预防治疗,让血友病患者像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那样正常工作生活,每年需要3.5万吨血浆。
    
——增加静丙供给,达到美加等发达国家水平,帮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多种罕见病患者延缓病程、改善生命质量,每年需要7万吨血浆。
    4、 有人忘记了血液制品事业的初心和使命,有人误把手段当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多数国家,亚太的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他们或把“无偿”当成献血浆的目标而无视这种献血形式根本采集不到足够血浆的事实,或把“非营利”当成血浆加工的目标却无视这种加工模式效率极其低下的事实,带来的结果是全球性的血液制品短缺。我国也有人深受影响。 
    十几年前有人说:中国血液制品需求,总共才只有三四十亿元人民币,全从美国进口也没啥大不了,干嘛非要劳神费力搞单采血浆。我说:
    ——血液制品关乎国家安全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你就那么放心依靠美国?再说中国有13亿多人口,正在同心戮力奔向伟大复兴,血液制品需求将与日俱增,到“本世纪中叶”每年至少需要7万吨血浆。除了中国自己谁能供得上?别忘了,“血液和血液制品自给自足”是世界卫生组织1975年起反复敦促各成员国的事儿。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几年前有人说:我们这儿不穷,所以我们不搞单采血浆。我说:
    ——成分献血发补助,不仅献血浆如此,也不仅中国如此。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和我国血站的单采血小板均是如此操作。发补助是为了弥补成分献血者较全血献血者“额外付出”的大量私人时间、交通费用和精力,不是“卖血”,是志愿献血,跟穷不穷有啥关系?富裕的地方使用血液制品更多,该不该贡献相应的血浆?用着全国一盘棋供应的血液制品,却不贡献相应的原料血浆,公共品理论管这叫“搭便车”,博弈论管这叫“背叛”,官方语言说这是“本位主义”,民间语言讲这就是“偷奸耍滑”……
    现在还有人说:划定采浆区域内已有3.45亿户籍人口,超过全美国人口,采不到美国那么多血浆是你们能力不行。为啥还要再批设单采血浆站,让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赚大钱吗?我说: 
    
——首先,凭什么是这3.45亿人口提供血浆,供全国13亿多人口使用血液制品需求呢?这种歧视性的安排,完全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再者,在划定采浆区内的所谓3.45亿户籍人口中,有多少还在家务农?一半有吗?第三,美国647个浆站,咱们才218个浆站;美国献浆者一年可以献浆104次,咱们最多才能献浆26次;美国献浆者根据体重每次可献690、825和880毫升血浆,咱们每次统一只能献浆580毫升。以上三点,决定了中国采集7172吨血浆与美国采集3.2万吨血浆没有可比性。第四,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赚大钱,是因为血液制品供给不足,血液制品供给不足是因为原料血浆短缺。如果咱们国家的浆站数量超过400个,覆盖人口超过7亿人,每年采浆量超过1.4万吨,你看能赚钱的企业还有几个,还能赚多少?留下来的一定是能从单位血浆中提取出更多、更优质血液制品的企业。这不就对了吗? 
    5、 在全球血液制品事业发展陷入迷茫之际,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历史转折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横空出世。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大会精神,首先应深入理解何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挽救和改善生命,是血液制品事业的初心。增加血液制品供给,挽救和改善更多生命,是血液制品事业的使命。 
    大力发展单采血浆,促进血液制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早日实现自给自足,这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再也容不得半点儿懈怠。